关伟导读

裴大利

乍看关伟的作品,可能有点令人不自然的感觉。关伟作品的画面清晰简洁,让观众觉得画家使用的是一种连贯的、叙述性的、可以解读(尽管有点高度象征性)的绘画语言,其涵义应该一目了然。但是当那种简单直接的解释不能如期而至的时候,焦虑和不安油然而生。尽管画面上的元素之间暗含着复杂的均衡关系,但是凌乱堆砌的各种常见符号很难让人觉得豁然贯通。也只有这时,观众才能对作品中那些卡通式人形图案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才能体会到那种漂浮、隔离在喧嚣大海中的感觉,或是那种身处陌生世界、惶恐而拥挤的感觉。关伟熟知这种感受,但是他并没有向观者施舍同情,也没有对观者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相反,他的画面富有视觉韵律,带着对权威的颠覆和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他以独特的智慧安抚了观众。

关伟1957年生于北京,成长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经历了1980年代末期波澜起伏的社会运动,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家离开了中国,其中许多人远赴西方艺术中心,例如纽约和巴黎。关伟也是其中一员。1990年,关伟定居于澳大利亚,并开始把在北京酝酿产生的艺术理念付诸实践和发扬。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澳大利亚),他开始描绘各种跨文化题材,例如对环境的关注和澳大利亚的政治意识形态。

2007的《大洪水》系列作品中,关伟继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创造视觉语言方面的高超技艺。有关他,有一句广为引用的话,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艺术理念:

在我的作品中,我力图展示三种元素:智慧、知识和幽默。我相信人需要智慧,以从多种文化传统中做出选择;知识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钥匙,让我们能够意识到世界的多样性;而幽默是安慰我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关伟的智慧和知识表现在他能够精心的选择目标物体,并且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让无数冲突、矛盾的概念达到平衡。他签名的风格则体现了他的幽默感,既令人忍俊不住,又令人感觉高深莫测。

关伟的作品构图鲜明,但其中暗藏着复杂的符号语言。《大洪水No.1》的画面(图1)设置好像两幅平行悬挂的中文卷轴,营造出新潮的、插图画一样的效果。左边的画面主体是巨大的三角形大地,从左侧向右侧凸出。充满异域情调的花从大地中破土而出,直插云端。在大地上,一组人性图像在困惑、恐惧和绝望中翻滚挣扎。这些人都没有面部特征,只有大张的嘴,发出令人触目难忘的尖叫和哀嚎。在这些人形的下方,有一方红色的长方形印鉴,就像那种传统山水国画里盖在画布上的那种印鉴。在印鉴的下方,关伟绘制了色彩斑斓的山水造型。在画面左下方的角落,一组云朵遮住了大地的凹进处。

中间留白的空间恰好将两幅画面之间的船只当中切开。在船首处,一个站立的人形面对大地,伸手戟指。他自负而且充满权威感的姿势表明他是自欧洲来登陆的探险者,象征着西方式的领土扩张主义。大地岸边河水的入海口正对者着人像站立的地方,河流蜿蜒,向着上述拥挤的人群延伸。船身的另外一侧处于右侧的画面中,船中有两排端坐的划桨手。船中的人形都背对着观众,所以看不到面目。尽管他们的姿势和相对的尺寸大小都表明他们身份重要,而且有些权威,但是他们和大地上那群痛苦的人群一样,也表现出岌岌可危,脆弱不堪的样子。

尽管关伟画面中的形像均师法于传统的欧洲和中国山水画,但是他将这些元素有机的嵌入到他个人的视觉智慧中。
裴大利

右侧的图案主体是海洋。其中一个人形大张着嘴,在海水中浮沉,另外一个类似的人形则拥抱着两个小一点的人,显然是想保护他们免受那个发号施令、意气戟指人形的伤害。右侧图形的上方画着一个人头部的下半部分,也是大张着嘴,从口中吐出海水。这引用的是17世纪欧洲大探险时代地图中对风的拟人化描绘,只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头部的正面。因为面颊鼓荡,所以看起来这张大嘴正在向海水回吐泡沫。这是关伟对经典形象进行颠覆,和根据神秘学进行创新的例证。在图案的下方,一条大海蛇(这也是17世纪欧洲地图中常见的元素之一)在海水中翻涌,尾巴在左侧,头部和颈部在右侧。让人们想起陌生海域中魔鬼出没的场景。在右侧图案的边缘,则描绘了一组浮云的左半部分,藉此平衡了整个画面结构。

尽管关伟画面中的形像均师法于传统的欧洲和中国山水画,但是他将这些元素有机的嵌入到他个人的视觉智慧中。他成功的将各种截然不同的元素调和在一起,没有让观众立刻产生不妥当的感觉。而这种类似地图的背景,和简单的构图,则为各种元素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各种变化的视角和不协调的元素在这种安排下都显得各在其位,相得益彰。通过精心的造型和绘图,关伟巧妙跨越了画面的维度,成功的颠覆了插图画的平面感。另外,他还精心调配了大海中各种不同色调的蓝色,从海洋底部的深蓝,到接近水面处略浅的蓝色,这也给画面增添了视觉深度和维度。

画面中各种元素的精心平衡也让画面更具有整体感。右侧画面的云朵冲抵了左侧的云朵图形带来的不均衡感,同时也是人形组的镜像。一分为二的船将左右两幅画面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传统国画的技法。船形位于画面底部,是观者视觉之旅的起点。左侧河口和右侧海蛇尾巴之间之间的相似造型,创造了富于魅力的视觉节奏,源自关伟绘画智慧的自然流露。 

在《大洪水》系列作品中,关伟通过一系列插图为基础视觉效果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多种题材。各种在大地和海水中出现的花和动物,仿佛是一次百科全书式的进化目录展示。关伟完美的结合了各种想象(例如海蛇和中国龙)和现实(例如鸟和青蛙)元素,其中甚至还有更新世时期的各种爬行动物。

在《大洪水》系列作品的第七幅中,关伟共描绘了四幅小画面。其中之一是NO.1画作中反刍海水的脸,两幅是当代气象学的象征图(分别是闪电和雨的画面),另外一幅是一只手,食指指向左侧,手指后面是一朵云彩的造型,让觉得这简直是在再现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大教堂描绘的上帝之手。在这幅作品中,他再次对科学和神秘学进行了有趣的结合,打破了历史和时间的枷锁。

艺术史学家Charles Green将关伟的作品同中世纪的《时间之书》相提并论,认为他的作品细致入微而且生动的展示了各种细节,明显带有功利性劝世主义的元素,让画面有一种怀旧的氛围。他觉得,就像《时间之书》一样,关伟作品中也充斥着脱离整体寓意的元素,因为其作品中的元素似乎都带着本身的记忆,而不是简单细节的陈列。关伟用这些元素迫使观众将时间、空间和本体这些概念综合在一起。他这种充满艺术气息的排列方式确实颠覆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但是让观众更多的去思考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为解构主义者提供了空间,因为他所展示的形象都具有两极对抗性:西方和东方,理性和感性,科学和神话。而且,关伟颠覆了时间,模糊了过去和现在的界限。他将神秘的中国龙和恐龙,富于征服精神的探险者和惶恐的土著居民(但两者都骨肉战栗),天气预报的符号与风神这些截然矛盾的概念并置画中,同时呈现给观众。他这些矛盾元素表面上的差异变得无关紧要,但留给我们的是一系列关于人与环境、人与时间以及人际自身关系的无尽疑问。关伟模糊而神秘的绘画语言,留给观众的是关于人类共同体验的无尽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