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商业-八月刊
2014年,08月 01日
引言:2014年7月1日,伦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以9941.35万英镑(约合 1.68 亿美元)落幕,继今年5月纽约佳士得以7.45 亿美元创下史上单场拍卖会最高成交额的纪录之后,再创佳绩。回顾2013年11月的纽约佳士得,弗朗西斯·培根的《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曾以1.42亿美元刷新画作拍卖价格纪录。近两年来,西方当代艺术作品在拍场上屡次打破纪录,这也许昭示着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那么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万达集团去年于纽约佳士得以2816.5万美元拍走毕加索的《两个小孩》,俏江南创始人张兰今年于纽约佳士得分别以1046万美元和1864万美元拿下安迪·沃霍尔和马丁·基彭伯格的两件作品,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收藏家,其购买西方当代艺术作品的趋势是否已然成形?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现状又会如何?
针对上述问题,本刊通过对数据分析专家、画廊经营者、收藏家等的专访,试图对此一一做出解答。
红门画廊创始人及总监:布朗·华莱士(Brian Wallace)
新生代藏家成为目标客户
在全球艺术市场回暖的过程中,2009 年成立的白盒子也许代表了中国一部分新兴画廊的发展现状,如果谈到老牌画廊的话,那就不得不提及已有23年历史的红门画廊。红门画廊成立于1991 年,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年代,为中国创办最早的画廊之一。从一开始只有身边的朋友和外交人员购买作品,到今天收藏群体变得日益细分化,创始人布朗·华莱士(Brian Wallace) 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起大落,并亲眼看到许多老画廊因生存不下去而倒闭。
布朗说:“红门画廊2014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与2012年和2013年是持平的,红门的销售一直比较稳定。比如,今年三月份的张哲溢、陈家业双人展“探花”,李洪波、魏明、王雷、叶森四位艺术家的群展“匠气 3”,虽然这些艺术家都是今年才开始与红门进行合作,但销售情况非常乐观。我认为艺术市场走势还会继续上扬,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会有所增长。”
他谈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市场都有细微的差别。培根、昆斯、艾敏代表的是非常尖端的市场,这一块市场的增长并不代表普通市场有所变化。而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发展比较平稳,不能与2007年相提并论,但在过去一年中还是有回暖的迹象。布朗非常热爱中国的水墨艺术,并表示近两年看到国内市场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当代水墨由低谷走向热潮,平均价格翻了两倍多。“以往水墨并不受藏家的欢迎,他们对油画、雕塑更感兴趣,现在则不同,很多人都在询问当代水墨作品。至于国际市场,中国当代艺术的买家相对固定,中国艺术家在国际画廊中逐步获得了与国外艺术家对等的竞争机会。”
从长期合作的刘庆和、苏新平、谭平,到最新加入合作行列的叶森、李洪波等艺术家,代理"接地气"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或许是红门画廊能够在中国市场中存活下来的原因之一。布朗特别重视与四五十岁艺术家的合作,他认为这一年龄段的艺术家已进入职业生涯的成熟期,经过二三十年的奋斗,二级市场的价格相对稳定,“这对他们国际声望的提升有所帮助,毕竟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艺术家作品的定价,布朗表示会根据他们以往作品的价位来考虑;如果是青年艺术家,刚开始进入市场时作品价格都会比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慢慢提升。
在与中国藏家接触多年后,布朗总结出两个独具特色的现象。第一,一部分人购买作品是为了转手卖给其他买家,他们通常在购买作品之前已经找好了下一个买家 ;艺术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投资和交易的手段。第二,一批二三十岁的新兴藏家浮出水面,他们不算特别富裕,但是能够买得起一般的当代艺术作品。“这批人算是中国的新中产阶级——人数不算多,但在持续增长;他们组建了家庭,有房有车,收入不薄,有条件收藏艺术”。在他看来,中国的富人把艺术收藏看作是一种财产保值的方式,还有“面子” 上的考虑,即炫富的成分。对于一些社会公众人物,高价购藏艺术品也是一种自我营销的有效方式。
布朗坦言,目前红门画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如何与当下市场接轨的问题。“我们的藏家群体主要集中在40至50岁的外国籍成功人士,这一群体最为庞大且牢固。然而,未来5年里,30至40岁, 甚至是20至30岁的新生代藏家将成为新的目标客户。”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艺博会与画廊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红门画廊需要寻找新的方式与他们接触。“为此,我们新增了媒体部门, 通过微博、微信、燃点等社交媒体及艺术平台去吸引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同时加强与中文媒体的合作。”
(备注:以上为节选,全文请见《艺术商业》八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