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华莱士:敏锐的收藏嗅觉要靠经验积累
2014年,08月 08日
布朗-华莱士:敏锐的收藏嗅觉要靠经验积累
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来到中国到今年已满30年,他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中国最早的画廊红门画廊的创始人,长期经营当代艺术。然而对布朗可能大多数人还不了解的是,他其实也是一位当代艺术收藏家,至今为止,他已经收藏了几百件大大小小的当代艺术作品,种类遍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类型。
在中国收藏中国当代艺术
1984年布朗来到中国,很早就认识了一帮艺术家朋友,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为艺术家们在公寓里举办展览。1991年开始,他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画廊,并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艺术史。在布朗客厅的办公桌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一件张亚杰的油画,作品作于1992年,画面里纪录的是那个年代,北京东四胡同里的景象,男男女女,认识或不认识的青年,闲谈自在地走着。周围混乱的平房和成堆的垃圾,似乎并不影响他们的心情。很多年了,布朗一直把这张画留在身边,因为看到这幅画,就能让他想起他和艺术家朋友们当年,就象画中的男青年一样,在老北京胡同里“HangOut”的那段美好的时光。
自那一时期起,布朗和苏新平/王玉平/申玲/刘庆和等很多艺术家建立了长久的友谊与合作关系。“我们一同成长,很高兴看到他们的创作越来越好,到今天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布朗说。
布朗的艺术收藏已经有25年,收藏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的当代艺术。他并没有为自己设定特别的收藏体系,收藏品类非常丰富,除了家中展示的藏品,在红门画廊的库房里还有好几百件作品。方力钧/祈志龙/王玉平/申玲。从收藏合作的艺术家作品,到收藏其他画廊的作品都有。有趣的是,因为边收藏边经营画廊,布朗与艺术家的合作通常都是从收藏其作品开始的。
这些作品当年在收藏的时候价格都非常便宜,“我收藏了以后,它们的价格就都涨上去了。”布朗得意地说。然而至今他几百件的收藏里只有两件拿去卖了,其他的一直都留在自己身边。卖掉那两件,也是为了收藏更多新的作品。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敏锐嗅觉
当问起作为西方人,为什么很少收藏西方当代艺术的时候,布朗坦言,“如果过去这些年我在其他的地方生活,和另外一个地方的艺术圈发生关系,那么我的收藏也会大不一样。”25年的收藏经验,让布朗练就了一种及其敏锐的收藏嗅觉,面对一件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在了解了艺术家作品的基本状况之后,他就会很快地决定要不要收藏这件作品。不过,他也很愿意在收藏作品过程中更多的去倾听艺术家自己的想法。
今年5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在来自成都的那特画廊那里看到年轻艺术家徐跋骋创作的装置作品系列《流动美术馆》吸引了布朗的注意。其中一件有趣的装置作品,主要由木头盒子组成,盒子展开并搭建好之后,就成了一个类似中国古代建筑的模型的装置。整个木盒结构放在一个现代人用的气垫上,气垫边缘放着几把木勺,一字排开看满有中国古代大船的船桨造型,别致又带有幽默感。直觉告诉他,在火热的香港巴塞尔,如果不立即买下来,这件作品很快就会被其他藏家买走。于是不到5分钟的时间,布朗当即决定把这件作品买下来。现在,这件作品已经运到了布朗的仓库中,他正努力将作品拼回装置。
近几年,人们会发现布朗收藏的主要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且主要从一些年轻画廊中买作品。这其实是布朗一贯的做法,即使他收藏过方力钧、苏新平、刘庆和、申玲、王玉平这些知名的成熟艺术家作品,当年最开始收藏的时候,这些艺术家也都尚未被市场发现。
直到现在,他都选择在艺术家尚未被市场完全发现的时候收藏。因此,他喜欢关注年轻艺术家,以及年轻画廊代理的作品。空白空间、前面提到的那特画廊等,都是他最近时常关注并且收藏作品的地方。“我会看他们的艺术家是否是我喜欢的,以及他们展示、推广等方面的专业度。这其中很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和艺术家保持长期的合作,这样才能保证艺术家今后的发展是良性的。”布朗和这些画廊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甚至慷慨地向这些年轻的画廊人分享自己经营、收藏当代艺术20年的经验——好的观念被推广,整个行业的专业度才会提升。这是布朗身为画廊人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被艺术品环绕的家
收藏的几百件艺术作品,布朗把它们放在自己的家及仓库里。在他的家中,到处“见缝插针”一般地摆放悬挂着艺术品。 每位来到他的公寓的人,都禁不住大赞“太美了”!因为这间公寓的风景,因为这座城市,也因为里面的陈设和艺术作品。“我在里面也很享受。每次当我想念某件作品的时候,我就跑去库房把它拿出来,摆在房间的某个地方。”布朗相当引以为傲。
为了让艺术品得到最好的展示,布朗对自己的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他要让好作品放在对的地方。他先是把客厅和卧室的拐角墙拆掉,变成了一道斜面的分隔墙,这样他就有一整面巨大的墙可以悬挂艺术品;洗手间和客厅分隔的墙被他掏空,换成了磨砂玻璃砖,当洗手间的暖灯打开的时候,这面磨砂玻璃砖墙就成了前面的关伟的铜雕作品《云》的灯光背景墙;当初选择在这里落户,布朗也是看中了这个房间窗外的美丽风景,北京东二环与护城河的壮观街景,仿佛一幅天然的当代艺术作品,摄影家周军看到他窗外的景色,也不禁拍摄了摄影作品《角楼》,并且送给布朗,这件作品现在就挂在他家的门厅入口处……
如果不刻意观察,来到布朗家的人几乎并不知道他的家里放着这么多艺术品,因为大大小小的艺术品,放置得多而不乱。很多小巧的艺术品,仿佛已经是这个家的一部分。比如靠近阳台的一处墙柱上,悬挂着一件吕喆的狭长的绘画作品,画面上方画的是一扇小窗,与阳台窗外的风景相映衬,别有情趣。若不注意,却是很难发现这里还有这样一件作品。布朗最近刚入手的一件皮包形的小雕塑,是李金国的作品《红》,有老旧公文包的外形,水晶树脂材料制成,里面又有水墨状的、烟雾般的红色花纹。它在客厅窗台上看似随意地立着,仿佛就是主人回家随手摆在那里的。爱书的布朗还有很多和书有关的作品,除了真正以书的样态做成的作品,如《觉庙》掉队组合,他们用杂志的方式记录了几个艺术家出游的图片和搞笑的配文,还有像韩国艺术家KIM Geun-Bae的雕塑《Journey of rabbit robot》,用汉白玉雕成几本大大小小的书罗列在一起,最上面坐着一个同样在翻书的小怪物,雕塑旁边和下面的小柜子里,则放着几本真正的书,真假之书摆在一起,让人察觉之时才会心一笑。
有这许多艺术品环绕,布朗不愿独享,常常邀同样爱艺术的好友在家举办Party,边品美酒边欣赏随处可见的艺术品。艺术真实地融入了布朗生活的方方面面。明年,布朗还酝酿着在自己的画廊举办一个个人收藏展。“很早就有人看过我的藏品说,一位策展人来到我家和我的仓库挑上一二十件作品,就可以举办一个不错的展览;再来一个策展人再选上一二十件作品,还可以再办一个不错的展览。”布朗笑着说,“但我不希望明年的这个展览只是作为一个藏品展而已,我希望这样的展出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种有关收藏的思考线索。”相信这个展览,会比布朗家中的“常设展”还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