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国平 :: 评论
解国平可说是中国当代艺术新景观中的新锐人物。这位后起之秀在其画作中展现出超越其年纪的精湛技巧与强烈才情。他1985年生于重庆市巫溪县的务农之家,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在毕业展中的作品就已开始引起关注。解国平在作品中汲取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亲身观察和一些特别艺术风格的影响,认认真真地将我们静静领入了他那引人入胜的个人世界。
解国平在画布上以丙烯颜料作画,他大规模使用单色圆点,营造出一种摄影记者式的氛围。这种方法可能会使观众想起西格玛尔·帕尔克和罗伊·利希滕使用的本戴胶版法中的小点构图,不过解国平并无意作出与之类似的对大众传媒的后现代主义评论。他的画作会让人想到波尔克的作品,近观时不易解读,但当观者逐渐后退时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波尔克通过这种效果颠覆了被商业化的有关性的问题(例如他1966年的作品“兔宝宝”),解国平却以其来反映客观现实,并时时启迪人们对于表面看似不重要或俗世问题的深沉思索。
解国平和重庆及成都其他正在崭露头角的少数出色年轻艺术家一起,展现了对于这些成熟风格的健康而轻松平和的超脱。
裴大利
《了无痕迹》是解国平的首次个展,这个展览中的绝大多数作品画于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震之后。这些作品刻画了地震导致的破坏、对毁坏情况的评估以及震后的清理工作等。他创作的虚光照描,画的是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在灾难过后承担生活的工人们。很多艺术家值此之际或许会专注于具有戏剧性的场景,或者努力营造令人伤感的气氛,解国平则希望通过其作品让我们同样来关注那些为人忽视的细节,以及无人称颂的寂寞英雄。
与其摄影记者式的客观现实相呼应,解国平的作品也有效提供了令人称奇的以色彩为主的抽象表达。他每幅作品的最后都加以热烈的彩条,通常是红色或者黄色。这些表述意味强烈的修饰活化了主题,也将解国平的个人主观诉求倾注到了作品中。据解国平说,他在这些作品中使用的秋天色调受到了那比派(先知派)运动中数位画家的启迪,例如爱德华·维亚尔和皮埃尔·波纳尔。参与那比派运动的是19世纪80年代巴黎自发形成的艺术家群体,使他们凝聚在一起的并非是某种特定的艺术风格,而是对于各个不同的个人艺术视野锲而不舍的追寻。维亚尔和波纳尔使用的色调显然使得解国平的画面鲜活灵动,但是那比派运动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同样重要。和那比派成员的艺术主张类似,解国平同样并不将自己定位局限于某一流派。我们经常将当代中国艺术轻易分门别类,但解国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方法却不服从这种流于简单的区分。受过去诸多大家在种种艺术风格上巨大成功的激励,许多艺术家在千禧年之后开始寻求将自己定位于某一初期艺术运动,例如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等。
多数新来者只是进行没有什么创新的简单模仿,其他人则能以其艺术技巧或创造性的提升来强化这些风格。解国平和重庆及成都其他正在崭露头角的少数出色年轻艺术家一起,展现了对于这些成熟风格的健康而轻松平和的超脱。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永远诚实直面自己对世界的切身观察与感受,并把这用一种独一无二、自然本真、毫无做作的视觉语言体现出来。解国平为我们展现了他所注意观察到的并使他感动的人或事物,与此同时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距离感,有效地传达了相对独立与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解国平以热烈深情的抽象述调和了这一方法可能产生的任何疏离感,熟练地引领着我们的视野,来分享他对这世界的个人切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