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庆 :: 评论
:: 范学宜
世纪之交的冬日,我和庆庆初相识。她邀我去她南锣鼓巷的家里做客,那一天她站在古巷深处迎我。冬日的暖阳撒在她的脸上像童年的一张照片。故此,庆庆在我心里成了一个永远的小姑娘。走进北京老式四合大杂院,能闻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生活的画卷被昼夜涂抹着,命运的轨迹被前世今生约定着。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她,最终还是回到只剩她自己的家。庆庆的房子在院子里是靠南的,屋前有大树,枝干将房屋掩映了大半。可以想象盛夏时节,屋里一定很凉快。
随庆庆进了家,屋里的一切像一本书,每一件东西都仿佛记录着一段历史。悲欢离合依旧还在诉说今日和昨天发生的一切。一个茶桌,一把滕椅,一副老的像框,像框里摆放着她和家人的照片。父亲带着文人的风貌端坐在写字台前,提笔而书,是那般儒雅。母亲安静地望着远方,眼神里透露着忧郁与矜持。那种眼神只有民国女子才会有,是那般圣洁。美貌如花的姐姐像绢人一样停泊在相片中。在另一个相框里我看见十六岁的庆庆驾驶着拖拉机奔弛在上山下乡的路上。翻开时间的另一页,儒雅的父亲,圣洁的母亲都被文革夺了命,如绢人般的姐姐后来去了美国。在那个整个时代都被埋葬的岁月,血依旧是热的,无论发生什么,庆庆在自己的宿命中顽强地活着。好在万花落尽春犹在。所以我今天能够看见她来自生命的艺术“美丽的麻衣”。
我是羡慕庆庆的,她生在有书香气质的家庭,血脉传承着书香之气之韵。从自然到人文,贯穿在她每一件作品中,中国厚重的文化在她的轻灵中有了自由的呼吸,感觉先人为她指路,使她能在一朵落花下和一缕丝麻间找到永远的家。
记得一年秋天,我去看庆庆,一进门她就坐在沙发上,要我念诗给她听,我刚念了两句,她便半闭着眼睛,静静地听。我停了下来,她立刻睁开眼睛,请我继续。屋外是萧萧的落叶,透过窗棂,我看见飘飞的落叶就像庆庆的衣裳在空中舞蹈,在梦中寻找。我想日子要是永远这样,该多好。可是对于庆庆来说,生活很久以前就结束了。幼年失学,文化革命中家境变迁,父母早亡,十五岁下乡务农,生活曾流离失所,婚姻几遭变故。一路走来,有那么多无奈。好在,艺术在生活结束之初开始了。那个不惑之年的夏天,她带着自己的愿望开始了另一种旅行——艺术之旅。
岁月流年,人生冷暖,在我记忆的思绪中,总会浮想出庆庆童年的画面,她搬着小板凳穿着花衣裳坐在黄昏掩映的大门口,等大人回家。但是大人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她要学会一个人走,没关系她有美丽的衣裳为她遮寒挡雨。
而今,日子像平常一样美丽。一袭光头的庆庆呆在宋庄的庭院里,为自己和这个时代创造着美丽的衣裳。走过那么多春秋,无数痛苦与得失都化做从容的微笑,静静地问候着清晨与黄昏。
学宜
2011.08.03于北京四季码头